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4章 敢为天下先

《心是一条河》的小说单行本在两个月之内就再版了三次,一共卖出了三十万册。

因为胡涵和出版社谈的是自费出版,所有抛去前期投入的一万多块钱,净收入达到了十万块,这可比拿个几千块钱的稿费爽多了。

这种自费出版的行为虽然在后世很常见,但在80年代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。

胡涵是在和出版社接洽时特意提出了这个要求,他提出的条件其实看似诱人却是个美丽的陷阱。

表面上自费出版为出版社节约了印制成本,可以白拿钱,但实际上出版社却丧失了挣钱拿大头的机会,只能收取管理费和发行费用。

实际上胡涵充当了国内第一个书商。

为这个出版社还特意请示了上级,回复是开放搞活,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剩下你们看着办。

于是,出版社就上钩了。

因为谁也打不了包票,这本书到底能卖多少。

结果《心》就成了爆款,因为已经签了出版合同,所以出版社再后悔也来不及了。

最近,还有几家电影制片厂也来找胡梅谈把《心》改编成电影的事情。

但胡涵却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。

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并不是胡涵有多斤斤计较,但他必须要保护自己和胡梅的利益。

尤其是在这种整体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大环境里。

胡涵提出的条件也不多,一共就三条。

首先,原作者必须参与电影拍摄的全过程,包括改编剧本,选角色,拍摄指导意见以及后期剪辑等。

其次,原作者除了稿费之外还要享受利润分账,如果拷贝低于1万份,拿作者分文不取。

但如果超过了这个数的话,5万份时,作者拿5%的利润,10万份以上时,这个比例要到10%。

那时的国内电影还没办法计算票房,所以只能按照卖拷贝的数量来算。

至于利润也好算,就是减去拷贝一份胶片的成本,其余都算是利润。

最后,就是电影制作经费必须充足,如果拍摄经费不足的话,作者有权优先参与投资。

当然,最后分钱也是按投资比例来的。

开始,几个大电影厂都对胡涵列出的条件嗤之以鼻。

《心》的底子虽然好,但这三个条件简直就是不平等条约。

以前都是作者得看电影厂的脸色,哪有反过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