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第151节

若是家境本不好的,便可以收取旁人的费用,让他人把田地挂靠在自己名下。

所以老话常说‘穷秀才,富举人’,光靠这一项制度,举人想不发财都难!

这制度是前面几朝就延续到现在的,存了数百年都未变过,自然有其道理存在。

首先是鞭策了读书人上进,虽然举人已经可以当候选官员了,但若只是家境普通的,无人际关系又无钱财疏通的,不知道哪年可以候补上去。

而这个免除田赋的制度就直接多了,足以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学子立刻摇身一变成为田家富翁。

且他们都是奔着当举人去的,若是直接驳斥这个制度不好,则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步。

甚至考官们也都是这个制度的受利者,在他们面前把这制度贬的一文不值,能落着好?

但乡试拿这个题目来问他们这些考举人的秀才,自然也有其深远用意在。

一味只夸好,则显得没有主见,眼中只有即将到手的利益。

所以得把话分两头,先肯定开国皇帝延续这一项法规的功绩,造福了许多寒门出身的学子。

再分析其中不好的、适当需要改革的地方。

这可难怪穆二胖了,他毕竟是几人之中,年纪最轻、阅历最浅的。这种需要联系实际民生情况来写的题,对他难度真的不小。

想了许久,穆二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。

那还是早二他回乡考县试的时候,他大哥已经是连中四元、声名赫赫的解元了。

那时候她姥跟她娘提了一桩事,恰好他听了一耳朵。

那会子郑氏说的也不是别的,而是问沈翠说:“我听人说举人可以免好多田税,那穆云川都没回这乡里,直接去的京城,京城那地方寸土寸金,他名下应该还没置办田产吧?”

沈翠无奈道:“确实是有这个制度,但穆云川自己没置办,想来就是不想靠这个发财。您好端端的怎么提这个?”

郑氏道:“我自己肯定是想不着的,这不是有人告诉我吗?你大嫂娘家那老婆子,想把他们陈家的田挂靠在他名下,还答应给三成赋税的好处。我一想三成赋税,若是咱们自己弄,挣得肯定不止这个数儿!咱家现下凑凑,怎么也能置个十来亩良田,先挂到他名下去。就算往后他要自己置办田地了,把咱家的挪出去,那也是白挣好几年的税呢,期间把田地租给别人种着,后头再转手卖给旁人,怎么也不少挣!”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